查看原文
其他

【设计与生活11】建筑小旅:何健翔带你游艺象iD TOWN

2016-06-07 SCD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开篇导语
6月3日下午(星期五),第11期“设计与生活”活动:城市更新——工业遗产的再想象,在艺象iD TOWN国际艺术园区顺利举办。主创设计师何健翔亲自导览,带领公众来了一场特别的艺象小旅,并与iD TOWN运营负责人梁田、自由艺术家杨阡对城市更新、工业遗产改造进行探讨和交流,精彩分享敬请留意官微发布。
我算是个独立建筑师吧,建筑这个行业大家可能也会比较了解,建筑设计需要与实实在在的物料、场地、历史和社会困难做斗争,这个过程很艰辛,但每当经历了这个艰辛的过程之后,能够获得像艺象iD TOWN这样的成果,虽然这些成果本身会有很多的问题,但始终会给城市或者基地带来改变和更新,而且这些更新的观念能够影响到城市以后的进程,这是我们非常乐意见到的。也因为这样,我们愿意付出一些努力。

——何健翔


综述
这个工厂原来是一个印染厂,大鹏在80年代初的时候,这里会有一批这样的纺织厂。纺织这个产业在80到90年代的整个珠三角是非常普遍的,有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从事纺织相关行业的工作。那个年代你们可能不熟悉,但是我是很熟悉的,包括我妈妈在那个年代也是从事纺织行业的工作。
这个工厂是深圳或者中国最早一批大陆与香港合资的企业,所以那边有一块建厂时设立的碑写着“鸿基永固”,希望这个产业能长期发展,但产业的变化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期,这个产业后来也往内地迁移。深圳这30年基本处于产业迅速变化中,这是深圳最早一批工业化遗留的场地。
所以这可以算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关于工业和大生产车间的共同记忆吧。

这里用的材料、颜色都非常简单,我们希望用最朴实、本质的材料,如钢、清水混凝土。在城市中常见的工业制造成品在我们的项目中基本都不会用到。这几个材料可以很好地把 “慢”的心情和节奏与“不争抢”、“自然”的味道体现出来,因为这些是我们在步入这个场地时看到周边的树林、草木,从而体会到它与深圳这个城市很不同的节奏和味道,因此我们希望保留下来。


主入口
个区域只是原来工厂物料的装卸口。真正平时员工的入口其实是在最开始我们下车后来又上车的那个地方。为什么要把物料的装卸口变成现在艺术区的真正入口呢?一方面是在工厂运作的时候,物料的进出比人的进出还要频繁,出入口的尺度也更大,且正对着城市道路;另一方面是这个物料的装卸口正对着整个环山的山谷,特别有气势。
 进入园区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沿铁桥往上走,另一个是沿缓坡往上走。

现在我们现在慢慢沿着这个桥往上。桥解决了入口的高差,再加上我们对景观的处理,营造了慢慢进入园区的体验,这样慢节奏的体验与工业时代不同。这里原来是工厂的污水处理水池,我们把它变成了景观的过滤水池。这个铁桥有很多的与一般的桥不同的细节,在处理这些细节的过程中,我们也是花了不少功夫,包括结构的配合、对物料的选择、施工过程。好像在中国做事总是在过程中有各方面的不足,那我们就边更新边往前走。
缓坡和它营造的折形小广场把原来场地破碎的状态用景观进行组织建构,这个过程可谓文化空间的耕作(cultivation),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首次耕作的结果。 

当你走上这个平台时,看到的旧工厂遗址,是过去工厂用作过滤的水池。整个8w平方米规模的工厂的所有污水全部排到这里沉淀或稍作过滤。在这里,所有细微的人工和自然的痕迹被小心地保留下来,你可以看到当时的材料和建造技术,还有水池因为染料被腐蚀的痕迹,绿色的自然重新生长回场地中。虽然没有罗马时代的遗址那么悠久,但这也是深圳的历史,我们还是希望可以永久凝固在这里。在水池中我们用了几种不同颜色的碎石,隐喻过去污水过滤的程序。


美术馆
原来的整装车厢是最大也是靠近主入口的厂房,因此我们把它改作美术馆兼活动中心。 我们在美术馆的主入口处做了一个构筑物,稍做了一些分隔,作为空间的转换。我们不会做很强烈的界定,希望场地是相对公共的,空间是开放的。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进入到美术馆,两侧廊道可以做半开放的展览空间。因为展览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设有很多留白与不确定性,这是与城市中的建筑状态不同的。 
清水混凝土的做法很简单,只是对木工稍微有些要求。我们可能会说清水混凝土很难做,但其实并不是,很少能做到另一个极端,就是日本的清水混凝土,它变得不那么像混凝土。混凝土的建成效果本身反应了所在地区的文化或工艺,这才是它的特质和有意思的地方。 地面虽然是新的,我们还是用轻钢结构把新的与旧的分离,基本没有触碰建筑的外表面和外轮廓,把原有肌理保存下来,让人们在漫步的过程中能轻易分辨。包括水池、碎石、水、桥面、野草。经过简单地整理和整改,建筑原来残缺又带有景观性质的混凝土结构可以清晰地显露出来。

为什么对建筑的改造那么简单?只是两三种物料的汇集。因为我们希望整个建筑空间更像在白纸上绘画,如果把很多种物料都落在这里,以后便没有新的可能。而保留更多的可能性,可给以后的使用留有发挥的空间。此外,仅使用少量的物料可以使新与旧的对话非常强烈。
 新旧建筑之间,也就是钢板与内墙之间有1米的设备空间,解决所有的空调与管线的处理。 设置坡道是想让空间强调游览过程,而不是强调效率。 
景观和行道树周边使用水泥和钢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休息的小品。 
你看美术馆的外墙,无论是钢窗的框架还是水泥的预制遮阳板,现在都不可能这么做了。可以说场地本身就是一个博物馆,以前的建造方式被保留在这里。
食堂
采取了拱窗的形式。因为门窗都被拆除了,所以留下很简单形式和清晰的户内外关系。寄生榕长在外墙和屋顶上,产生有奇特墙面痕迹的状态。在二期建造过程中,我们肯定希望这些痕迹保留,但将来新建筑的防水如何处理呢?这些也在操作中。
青年旅舍
我们还是坚持新与旧对话的原则,对建筑最大的动作在于对立面的处理上,一方面做了飘窗,把室内的空间往外延伸,另一方面使空调机不被暴露在外。 老榕树和建筑墙面的关系是我们印象最深刻的,在房间里往外看就能被老榕树。 

首层几个玻璃盒子是青旅的公共活动空间,主要在晚上被使用。这是砖混建筑,隔墙都是承重的,不能轻易敲打,因为首层需要较大的空间,我们通过结构转换(使用结构板)把原来的一些承重墙拿掉了。


现场花絮
明信片在这里~(明信片飞呀!)

来玩顺便上个镜~(新鲜热辣的活动视频即将出炉!)



猜猜手指指的
是哪里~(说对你是真的艺象人!)


一二三,排排坐,听讲座~(精彩论坛下期见!)


相关推送回顾:

1.艺象iD TOWN:有一个地方,能让你忘记生活的苟且

2.空间故事——从鸿华印染厂到艺象iD TOWN,建筑师都做了什么?

3.【参与者福利】你想把艺象iD TOWN寄给谁?

4.【设计与生活11】公众招募:设计师带你看艺象iD TOW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